他们剧情画风又有什么不同呢
所谓的平话本《西游记》也就是依赖口语传播的白话体取经故事。平话本西游记在民间传播的很广泛也很活跃,故事应该也很精彩,甚至平话本西游记有可能是吴承恩百回本《西游记》的底本。
但是,平话本西游记并没有流传下来,平话本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,仅留下只鳞片爪。现在能够窥见一点平话本西游记的文本,只有《永乐大典》以及韩国的《朴通事谚解》所保留的极少部分涉及到平话本西游记。
《永乐大典》送字韵、梦字类中有一则文字,讲述了与百回本《西游记》非常接近的一单取经故事,我节录部分如下:
《西游记》 长安城西南上,有一条河 ,唤作泾河。贞观十三年,河边有两个渔翁,一个唤张梢,一个唤李定。张梢与李定道:“长安西门里,有个卦铺,唤神言山人。我每日与那先生鲤鱼一尾,他便指教下网方位,依随着百下百着。”李定曰:“我来日也问先生则个。”这二人正说之间,怎想水里有个巡水夜叉,听得二人所言,“我报与龙王去。”……老龙感谢,拜辞先生回也。
看看,这个故事是不是同百回本《西游记》第九回“袁守城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”有那么点相像?但如果说这个就是百回本《西游记》里第九回的故事,那又是谬之千里。最多只能说平话本西游记的这个故事给了吴承恩以灵感。平话本里不到两百字的文字,经过吴承恩的艺术加工便变成了约一万字的一回章节。
至于韩国的《朴通事谚解》怎么会保留平话西游记里的部分内容,这里面的曲折是这样:相当于中国元代的朝鲜,出现了一本帮助朝鲜人学汉语的会话教材《朴通事》。这本书应该是一个精通汉语的朴姓翻译官所著,使用汉语原文为课文,摘抄了不少当时中国流行的文字和生活语汇。后来,到了明朝嘉靖前期的时候,一位叫崔士珍的人对《朴通事》进行注疏,书名也就改为《朴通事谚解》。实际上,《朴通事谚解》这本书也已经找不到了,现在我们所见的《朴通事谚解》是清代康熙年间由边暹、朴正华重新订补的本子。
《朴通事谚解》里关于西游记平话的文字是以摘录的形式出现的,我节录部分如下(括号均为原文所有):
“唐僧往西天取经去时节,到一个城子,唤做车迟国。那国王好善,恭敬佛法。国中有一个先生,唤伯眼,外名唤烧金子道人。(《西游记》云:“有一个先生到车迟国,吹口气,以砖瓦皆化为金,惊动国王,拜为国师,号伯眼大仙。”)见国王敬佛法,便使黑心,要灭佛教。……”
由《永乐大典》和《朴通事谚解》两个残缺的文字记录看,西游记平话应当出现于元末明初。平话西游记是西游记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,平话西游记是从元杂剧《西游记》到百回本《西游记》承前启后的重要的一个语体转换关键,或许,没有平话西游记也就没有百回本《西游记》。但是,平话西游记同百回本《西游记》却谈不上版本的渊源关系,因为我们先探讨《西游记》版本问题,都是围绕着百回本《西游记》来讲版本的演化。平话西游记诞生于百回本《西游记》之前,是最接近百回本《西游记》也是最成熟的一环,平话西游记继承了数百年的唐僧取经故事传统。
不过一码归一码,从版本学的角度来看,两者却是没有什么关系的。只能说百回本《西游记》是平话西游记的继承和发展,当然百回本《西游记》是所有取经故事的巅峰,此后虽然所谓的“续本”、“补本”频出,但再也动摇不了百回本《西游记》的地位。
几乎在百回本《西游记》面世的同时,还有两种《西游记》也悄然登场,一个是“朱本”,也就是朱鼎臣版西游记,简称“朱本”,全名《唐三藏西游释厄传》。其全文十卷,前七卷基本等同百回本的前十五回,后三卷则压缩的厉害,三卷就包括了相当于百回本后八十五回的内容。
还有一本则是“杨本”,全称《西游记传》,系杨(阳)致(志)和版西游记,简称“杨本”或“阳本”。全书四十回,文字较粗劣,与百回本有较明显不同,结构上也是前松后紧,只是相对“朱本”来说更匀称一些。
但是,这三者(百回本、朱本、杨本)的关系如何至今学者的分歧极大,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。我看西游记研究专家蔡铁鹰先生判断这三者的关系是:朱本、杨本都是旁枝逸出的改写本,同百回本《西游记》无直接的承袭关系。朱本、杨本应该有各自的来源——或许这两本都共同来自平话西游记,也许他们依赖了平话西游记的分支。
这个问题,还有赖于西游记研究专家继续研究。
转载请注明:CQ9电子·(中国)唯一官方网站 » 感悟评价 » 西游记平话,百回本西游记和西游释厄传是几个版本的西游记? - 知乎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